硅谷銀行倒閉:如何影響全球金融市場

硅谷銀行風暴:從快速倒閉到全球金融衝擊的深層解析

近期,美國硅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在短短數日內突然倒閉,不僅震驚了華爾街,更引發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震盪。這起事件不僅是美國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大的銀行倒閉案,也讓許多人開始擔心:這會不會是下一次金融危機的開端?

一棟銀行大樓正在崩塌的插圖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面對這些複雜的金融事件,你可能會感到困惑。別擔心,今天我們將像一位引導者,帶你一步步拆解這場風暴的來龍去脈。我們將深入探討硅谷銀行為何會在短短幾天內迅速瓦解,美國政府如何緊急介入穩定市場,以及這起事件對全球經濟帶來哪些衝擊與深層啟示。

硅谷銀行快速崩塌的始末與關鍵因素

想像一下,有一家銀行,它在科技圈裡名氣響亮,幾乎是所有新創公司和風險投資的「錢包」。這就是硅谷銀行,它不僅為科技初創企業提供存款服務,也為它們提供貸款和各種金融解決方案。在過去幾年,特別是新冠疫情期間,科技公司獲得了大量的投資,這些資金如潮水般湧入硅谷銀行,使得其存款激增

那麼,銀行收到這麼多存款會怎麼辦呢?它們通常會把這些錢拿去投資,以賺取利息。硅谷銀行選擇將大部分新增存款投資於相對安全的美國政府長期債券。然而,問題就出在這裡。

美國聯儲局(Federal Reserve,簡稱「美聯儲」)為了抑制日益嚴重的通貨膨脹,在過去一年採取了激進的加息政策。當利率不斷升高時,舊的、低利率的債券價值就會隨之下降。對於硅谷銀行來說,這意味著它們持有的數百億美元長期債券,帳面上出現了巨大的未實現虧損,根據資料,其未實現虧損甚至超過150億美元!

硅谷銀行事件的快速發展,可以歸結為幾個關鍵時間點和因素的疊加作用:

階段 關鍵事件 影響
初期成長 疫情期間科技業存款激增 銀行資產規模快速擴大
投資策略 大量資金投入長期美國政府債券 資產流動性降低,利率風險增加
宏觀變動 美聯儲激進加息 舊有低利率債券價值大幅下跌,產生巨額未實現虧損
資金壓力 科技業融資成本升高,初創公司提款 銀行現金流出,被迫虧本出售債券以應對提款需求
恐慌蔓延 市場對銀行財務狀況產生疑慮,引發擠兌 客戶在短時間內大量提款,導致銀行資不抵債迅速倒閉

與此同時,由於利率上升,科技業的融資成本變高,許多初創公司面臨資金壓力,開始從銀行提取存款。當硅谷銀行意識到需要錢來應付這些提款時,它被迫出售一些債券來籌集現金,但由於市場價格下跌,反而實現了巨額虧損。這讓市場開始對硅谷銀行的財務狀況產生疑慮。

一棟銀行大樓正在崩塌的插圖

恐慌情緒蔓延,客戶們擔心自己的錢會拿不回來,於是紛紛湧向銀行提款,這就是所謂的「擠兌」。在短短一天之內,硅谷銀行就被客戶提走了420億美元的存款,導致其現金餘額變成負數,最終,銀行資不抵債,被加州金融保護與創新部關閉,並由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簡稱「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接管。一家曾經的科技銀行巨頭,在不到48小時內迅速崩塌。

總結硅谷銀行快速崩塌的關鍵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層面:

  • 利率風險管理不當: 銀行未能充分對沖其長期債券投資組合因利率上升而帶來的價值下跌風險。
  • 客戶結構高度集中: 主要服務科技初創企業,使其存款基礎不如多元化銀行穩定,對單一行業波動敏感。
  • 流動性管理挑戰: 在面對大量存款流出時,短期內難以變現足夠資產以應對提款需求,被迫虧本出售債券。
  • 市場信心脆弱: 快速傳播的負面消息和恐慌情緒,引發大規模的銀行擠兌。

美國當局的緊急救援與市場信心維護

硅谷銀行的迅速倒閉,讓全球金融市場都繃緊了神經。為了避免恐慌情緒擴散,造成更大的系統性風險,美國財政部、美聯儲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迅速採取了果斷行動。

他們聯合發布聲明,承諾將全額保障硅谷銀行所有存戶的存款,無論存款金額大小,都能獲得保障。這與過去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僅保障25萬美元的慣例不同,這次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穩定民心,避免類似的擠兌潮蔓延到其他銀行。

此次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對硅谷銀行存款的處理方式,與其標準保障上限存在顯著差異:

項目 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標準保障 硅谷銀行(SVB)存款處理
保障上限 每位存款人、每家銀行、每種所有權類別最高25萬美元 全額保障所有存戶的存款(無論金額大小)
目的 保護小額存款人,維持銀行系統穩定性 防止系統性風險擴散,穩定市場信心
資金來源 存款人保險基金 存款人保險基金
適用情況 銀行倒閉時的標準程序 被認定為「系統性風險」的特殊情況

除了保障存款,美國當局還採取了以下幾項關鍵措施:

  • 關閉標誌銀行(Signature Bank):緊隨硅谷銀行之後,另一家與加密貨幣產業關聯密切的標誌銀行也被關閉,同樣由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接管,以進一步遏制潛在的風險擴散。
  • 成立「硅谷過橋銀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設立了一家「硅谷過橋銀行」,接管了硅谷銀行的所有存款和大部分資產。這是一種臨時性機構,旨在穩定銀行營運,並最終尋找買家。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也任命了經驗豐富的蒂莫西·馬約波洛斯(Timothy Mayopoulos)為硅谷過橋銀行的首席執行官。
  • 啟動銀行定期融資計畫(Bank Term Funding Program):美聯儲設立這個計畫,允許銀行以美國國債等高品質資產作為抵押,換取一年的貸款,這大大增加了銀行的流動性,幫助它們應對可能的存款提取需求,而無需被迫虧本出售債券。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特別強調,這些措施的資金來源是存款人保險基金,並不會動用納稅人的資金來進行紓困。這也是為了避免重蹈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政府大規模動用公共資金救助銀行的覆轍,試圖最大程度地維護公眾信心。

危機的全球外溢效應與各國應對

硅谷銀行的倒閉,就像是投進金融市場的一顆石子,迅速激起層層漣漪,影響力很快就蔓延到了全球。畢竟,全球金融市場是緊密相連的。

一棟銀行大樓正在崩塌的插圖

這場危機首先在全球銀行股中引發震盪,許多大型銀行的股價都出現了大幅下跌,例如西班牙的桑坦德銀行、德國的德國商業銀行等。這反映出市場對於銀行業整體健康狀況的擔憂,尤其是在全球高利率環境下,銀行資產負債表的風險暴露。

在英國,硅谷銀行的英國子公司也面臨巨大壓力。為了保護英國的科技生態系,避免當地初創公司因資金凍結而倒閉,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緊急介入,並促成了匯豐控股(HSBC Holdings)以象徵性的1英鎊價格收購了硅谷銀行英國子公司。這場緊急收購,有效地穩定當地市場,避免了英國科技業遭受重創。

在加拿大,加拿大金融機構監管辦公室也迅速行動,沒收了硅谷銀行多倫多支行的資產。亞洲市場也未能倖免,許多在香港上市的企業,尤其是那些與科技、生物科技相關的公司,都紛紛發布聲明,澄清自身與硅谷銀行的業務往來和潛在風險,以安撫投資者情緒。

硅谷銀行事件的全球外溢效應體現在多個方面:

  • 銀行股波動: 全球主要銀行股價普遍下跌,反映市場對銀行業健康狀況的擔憂。
  • 跨境傳導風險: 銀行子公司的快速倒閉或被接管,顯示了金融風險的跨境傳導機制。
  • 監管機構的協同應對: 各國央行和金融監管機構迅速採取行動,以限制風險蔓延。
  • 對特定產業鏈的衝擊: 特別是對科技和生物科技等高度依賴風險投資的產業,造成了資金流動性壓力。

這一切都顯示,在全球化的今天,一場看似發生在美國單一銀行的危機,其「骨牌效應」可以快速跨越國界,對各國的金融市場和相關產業鏈造成連鎖影響。各國監管機構的迅速反應和協調行動,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衝擊,但也暴露了全球金融體系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的脆弱性。

初創企業與海外客戶的特殊困境

硅谷銀行的核心客戶群是科技初創企業。這些公司通常將所有的營運資金都存放在硅谷銀行,因為這家銀行最了解它們的業務模式和需求。因此,當硅谷銀行突然倒閉時,許多初創公司面臨的不再是資產貶值,而是資金鏈斷裂的生死存亡危機。

想像一下,一家初創公司可能把數百萬美元的資金都存在硅谷銀行,這些錢是用來支付員工薪水、租金和日常營運開銷的。如果這些錢突然被凍結,他們可能連發薪水都成問題,甚至可能面臨倒閉的風險。儘管美國當局承諾全額保障存款,但資金的短期凍結和不確定性,對這些依賴快速資金流動的初創公司來說,依然是巨大的打擊。

初創企業與海外客戶在硅谷銀行倒閉事件中,面臨著獨特的挑戰:

  • 營運資金中斷: 大多數營運資金集中存放於硅谷銀行,導致日常開銷(如薪資、租金)難以支付。
  • 資金流動性危機: 即使存款得到保障,但資金短期內無法取用,對依賴快速現金流的初創企業是致命打擊。
  • 海外存款無保障: 位於開曼群島等海外分行的存款被視為「無擔保債權人」,面臨被沒收的風險。
  • 雙重困境: 部分海外客戶不僅存款被沒收,還被要求繼續償還對銀行的貸款。
  • 全球業務布局挑戰: 突顯跨境金融業務中的法規差異和風險管理複雜性。

更複雜的是,硅谷銀行在海外也有分行,例如位於開曼群島的分行。許多亞洲客戶,特別是中國的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都會透過開曼群島分行在硅谷銀行開設帳戶。然而,在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接管下,這些海外存款被認定為「無擔保債權人」,這意味著它們的存款並沒有受到像美國本土存款那樣的全額保障,而是面臨被沒收的風險。

不僅如此,一些海外客戶不僅存款被沒收,還被要求繼續向接管硅谷資產的第一公民銀行(First Citizens Bank)償還貸款。這無疑是雪上加霜,讓這些海外客戶面臨「錢拿不回來還要還錢」的雙重困境。這也凸顯了跨境金融處理的複雜性,以及在不同司法管轄區下,存款保障和債權人權益的差異。對於這些客戶來說,這不僅是財務損失,更是對其全球業務布局和風險管理能力的一次嚴峻考驗。

從個案看美國金融模式的深層矛盾與挑戰

硅谷銀行事件雖然在美國政府的快速介入下,避免了演變成一場大規模的「雷曼兄弟2.0」式金融危機,但它所暴露的問題,遠不止於單一銀行的管理失誤或加息政策的直接影響。這起事件,其實是美國長期以來所依賴的金融運行模式,特別是其財政赤字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簡稱QE)政策以及美元霸權地位所面臨的深層矛盾的一次清晰映照。

回顧過去幾十年,美國政府長期維持著龐大的財政赤字,這意味著它花出去的錢比收到的稅還要多。為了彌補這個缺口,美國政府不得不大規模發行國債來借錢。而美聯儲為了刺激經濟,又實行了幾輪量化寬鬆政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印鈔票」的方式,大量購買這些國債,把數萬億美元注入流通市場。

美國長期以來的量化寬鬆政策與近期激進的加息政策,對金融體系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影響:

政策類型 主要目標 對銀行資產的影響 對通脹的影響
量化寬鬆(QE) 刺激經濟,降低長期利率 鼓勵銀行持有低利率長期債券,增加銀行存款 長期可能導致資產價格上漲和通脹壓力
激進加息 抑制通脹,控制貨幣供給 持有低利率債券的銀行面臨未實現虧損,資金成本升高 短期內有助於抑制物價上漲

這種做法雖然在短期內穩定經濟、降低借貸成本,但也導致了兩個嚴重後果:

  1. 國內嚴重通貨膨脹:當市場上的錢太多,而商品的供給沒有等比例增加時,物價自然就會上漲,這就是我們現在感受到的高通脹壓力。
  2. 美元霸權的反噬:美元作為全球主要的儲備貨幣,美國可以利用其「鑄幣稅」優勢,通過發行國債和美元來向全球轉嫁其經濟問題。然而,當美國內部通脹嚴重,且其財政模式受到質疑時,各國對美債的認購意願可能下降,美元的國際儲備和流通量也可能隨之減少。這會迫使更多印出來的美元留在美國國內流通,進一步加劇通脹,從長遠來看,反而可能削弱美元的國際地位

硅谷銀行這次的困境,正是美元霸權和長期量化寬鬆累積問題的「反噬」。當美聯儲不得不為了控制通脹而強力加息時,那些因過去量化寬鬆而大量持有低利率美債的銀行,自然就會面臨巨大的資產貶值風險。這也引發了對美國金融監管政策的重新審視,例如有專家批評《經濟增長、監管救濟和消費者保護法》降低了對銀行壓力測試的要求,可能間接導致硅谷銀行風險管控不足。

因此,硅谷銀行事件不僅僅是一個獨立的銀行倒閉案例,它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美國在維護其金融霸權地位和處理國內外經濟矛盾之間,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風暴過後:金融市場的省思與未來展望

硅谷銀行倒閉事件,雖然在美國當局的迅速干預下,避免了大規模的系統性金融危機,但其暴露出的問題遠不止於單一銀行的管理失誤。它不僅是對全球金融市場韌性的一次考驗,更是對美國宏觀經濟政策與美元國際地位深層矛盾的清晰映照。

一棟銀行大樓正在崩塌的插圖

這場風暴提醒我們,在高利率和高通脹的全球經濟環境下,即使是看似穩固的金融機構,也可能面臨意想不到的挑戰。對於投資者和一般民眾來說,理解這些金融事件的來龍去脈,學會判讀市場信號,並保持審慎的態度,是保護自己財富的重要一課。

未來,各國央行在平衡抑制通脹與維護金融穩定之間,將持續面臨艱鉅的挑戰。全球經濟如何應對美國金融模式的潛在風險,以及美元國際地位的演變,都將是我們持續關注的重要課題。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教育與知識性說明,旨在解析金融事件,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常見問題(FAQ)

Q:硅谷銀行倒閉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A:硅谷銀行因其大量投資於長期美國政府債券,在美聯儲激進加息後,這些債券價值大幅下跌,產生巨額未實現虧損。同時,科技業客戶因資金壓力大量提款,最終引發擠兌導致銀行資不抵債而倒閉。

Q:美國政府如何應對硅谷銀行倒閉事件?

A:美國財政部、美聯儲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迅速介入,承諾全額保障硅谷銀行所有存戶的存款,並關閉標誌銀行。此外,還成立了「硅谷過橋銀行」並啟動了「銀行定期融資計畫」,以穩定金融體系和市場信心。

Q:硅谷銀行事件對全球金融市場有何影響?

A:此次事件引發了全球銀行股的普遍震盪,促使英國央行緊急促成匯豐收購硅谷銀行英國子公司,並導致加拿大沒收其多倫多支行資產。同時,許多海外客戶的存款因被認定為「無擔保債權人」而面臨損失風險,凸顯了全球金融體系的緊密連結與跨境風險傳導。

Categories:

發佈留言